1月22日北京晚报第3版刊登了《一次性消毒餐具带来利润超过20万》。长期存在的餐具隐患关系到消费者饮食卫生,也是早该解决而没解决的老问题。
最近饮食管理部门公布的《北京市餐饮业一次性餐饮具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北京市100多家生产消毒餐具的企业,有卫生许可证的仅十几家,一半以上没有营业执照的黑作坊,只用水冲,不做消毒。这些披着消毒外衣的餐具大量冠冕堂皇地流进受众最多的中低档餐馆,食客花钱买不洁餐具使用,实在是无奈。有消费者要求使用餐馆的免费消毒餐具,却被告知没有。餐馆正常提供免费消毒餐具本是老规矩,常规服务却巧立收费名目,用什么“一次性”收了消费者的钱,还留下健康隐患,实在不公平、无公德。
餐馆搞“一次性”餐具已有几年,尽管揭露消毒餐具不消毒、挣黑心钱的报道屡见报端,但“一次性”仍然我行我素、不见减少。最近权威部门《调查报告》的公布是个好开头,我们期待着禁止一次性消毒餐具使用会立法执行,希望把有关规定张贴在所有餐馆,共同监督执行,以保证食客的卫生、安全、健康。也希望更多的市民外出就餐能够自备餐具,既经济卫生又环保节能。贾秉勋
悄然无声,一块钱一套的消毒餐具占据了大小饭店的餐桌。市民外出就餐时,使用的吃饭工具碗筷都不再免费,而是用塑料膜裹好,花一元钱才能买到的“消毒餐具”。
如果真的比免费的碗筷更卫生,那么也算是物有所值吧,但实际的情况却未必——连日来,记者对南京的“消毒餐具”供销、使用环节进行了深入调查,结果让人大跌眼镜!
□本报记者 于志兵 实习生 张灏 王宇
排档餐具落层灰
3月3日晚,记者来到位于水西门大街的小闵排档。
刚坐下来,服务员没有咨询记者任何问题,就给每个人端上了一套消毒餐具。这里除了一次性收费餐具可以使用外,没有其他的提供。
和这家大排档一样,这种包裹了塑料薄膜的收费餐具,在目前的南京大小餐馆普遍存在,每份一元。当记者打开这种所谓“消毒”餐具的时候,居然在其中一个碗中发现了烟灰。
有人提出问题后,营业员并没有表现出任何诧异的神情,淡淡地说可以用开水烫一下继续使用——这个东西,不是他们自己洗的,不干净他们也没办法。
小闵排档提供的消毒餐具包装膜上,写着配送公司名叫洁康,公司地址在南京市栖霞区新合村58号。
根据上面的地址,记者找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找到,甚至当地居民都不知道“58号”到底在哪里。至于这家专门清洗一次性餐具的洁康公司,当地居民更未听说。
脏乱差的“消毒餐具”
3月5日,一个匿名举报电话让记者找到了追查源——知情人向媒体举报,他们这里有家一次性餐具公司,脏得不得了,天热的时候,臭得厉害。
据介绍,这家公司的地址在江宁土山路附近。
这家公司名叫餐洁仕,隐藏在一片厂区内,大门外,一辆运煤球的农用拖拉机正在往车间里搬运煤球,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站在车间门口,地面上污水横流,各种颜色的食物残渣散落在车间的各个角落。垃圾、污水和盛放餐具的白色塑料箱“亲密接触”;十几个工人在垃圾旁边,将从饭店收来的脏餐具放进桶里,捞几下就堆到了一边。
记者在一个专门盛放调羹的桶里发现,虽然第一道工序已经完成,但还是有不少食物残渣夹杂其中,令人作呕。这里的员工自己也承认,确实太脏,直犯恶心。他们称,自己去饭店的话,一般不会用一次性餐具的,就算用也必须自己清洗一遍。
----------------------------
|